到底是帐号还是账号,关系社会变化和流行文化

来源:admin日期:2025/02/13 浏览:
“账号”仍是“帐号”?不少网友在这两个词上犯起了模糊。据报道,交际渠道中随处可见“找回帐号密码”“解封帐号”等;一些中心期刊文章也运用“帐号”。一份网络不标准用字用词现象研究报告显示,互联网渠道犯错较多的错别字前20名中,排名第一的便是“帐号”。
 
查阅第七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只要“账号”而无“帐号”。然而,在详细运用中,“帐号”的运用频率与“账号”平起平坐,在短视频、广告词、电视剧乃至法令文本里都能看得到。相似的还有笔画成了笔划、光彩成了光采、按捺不住成了按耐不住……错别字、异形词、断章取义,错得五花八门。
 
“帐号”掩盖了“账号”,掀开的是错别字众多的乱象。由于网络与生活紧密相连,互联网更是成为错别字的重灾区。大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,怎么反而错字连篇呢?出现过错的原因多样,比如由于输入法的设置,五笔输入法易造成形似字被误点,拼音输入法经常导致同音字词被误点;但最重要的是,运用者对过错用法不以为意,乃至压根不知道一些词的本意,拿来就用、想当然地用。在互联网环境下,这一过错还会被进一步扩大,而渠道并无纠正错别字机制,使得部分误用一差二错,乃至错上加错。
 
汉字是一直活动的、持续发展的、不断创新的。但这不意味着能够随意解构汉字文明,乃至将其虚无化。如果任由误用汉字现象野蛮成长,汉字的本意就会不为人知,乃至被歪曲的含义所覆盖,这无疑会玷污汉字的纯洁性,消解汉字的严肃性。有专家痛心地指出,汉字犯错是对历史文明不担任。特别令人担忧的是,青少年是不是会对误用习焉不察,还能不能养成正确的语言运用习惯?
 
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、文明自傲的基石,方块字里藏着民族魂,大众理应对其保有敬畏心、还其本真性。国家语委针对多家互联网渠道长时间过错运用“帐号”一词,已拟函请中心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辅导这些渠道进行纠正。纠正一个词的一起,更应该建立起发现和纠正机制,把网络上的、现实中的过错用法统统纠正过来。对于不易辨析的汉字,特别是现已更正用法的汉字,有关部门应及时加以引导;语言文字工作者更该主动担责,不能对误用熟视无睹,不能听之任之。
 
去年,一场关于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”仍是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”的辩论,掀起了“斯人”与“是人”的考证热,有网友把历来的文献翻出来,逐个对比,彰显较真精神。文字需求尊重,汉字需求较真。揪出常见误用字,是一种根本的文明素质,更是对汉字的应有敬意。互联网时代,写字的时机少了,提笔忘字的多了,但错别字的旧账新账都得算,汉字标准不容互联网总是“欠账”。
0